看到習主席不贊成古詩詞散文從中小學課本中刪去的消息,倍感欣慰。古典文化引起了習主席的重視,足見其在我國文化中的重要位置。
記得有一次,我冒昧地給教育部門打電話,就大宛國的“宛”字在小學課本中的注音提出異議(小學課本中注音是wan),對方開口就問,“教材會錯嗎?”然后掛了電話。很無奈,我只好對著話筒說,“不會是《辭源》錯了吧!”當時對教育部門的孤傲態(tài)度很是反感,先不說我提出的觀點是否正確,我覺得自己對文字負責的心是對的。晚上兒子放學,我只好告訴他,如果考試的時候遇到那個字就按課本上教得回答問題吧,長大了你就知道了。
“知識就是力量”,“科學技術(shù)是生產(chǎn)力”,這些都是名言。文化是什么,一直沒見到這么簡潔的名言,有人說“文化是民族的根”,我覺得文化不僅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方向盤!
父親初小畢業(yè),希望孩子有出息,在姐姐哥哥都沒考上大學以后失去了信心(亦或是生活困難,條件不允許,這個說法禁不住考究),就反對我上學,反對從讀書上發(fā)展自己。父親時常說孩子應該學文化,其實他說的“文化”是知識,認識字的知識,光宗耀祖的知識,并不完全是文化。
母親也知道自己需要文化,就參加了掃盲班,識字班,以至于中年時期為別人壓掛面的時候能夠記錄哪個箢子是誰家的面,多少斤。這些也都是知識,實用性的知識,也不完全是文化!
什么是文化,父輩們大都是不自覺地體現(xiàn)出來。記得有一次,我們家蓋房子,我和哥哥不小心將一塊水泥預制板弄斷了,那塊水泥預制板是做廈檐用的。父親很生氣,生氣是因為我們不小心造成了浪費,我說不就再買塊嗎。父親更生氣了,更生氣因為我的態(tài)度。晚飯時父親說過日子要勤快,要會過。“會過”在方言中就是節(jié)儉的意思,如果誰家浪費東西,鄰居們就會說他家不“會過”。勤快和“會過”就是我們家的家庭文化,也就是近期人們關(guān)注的家風。
十三歲的時候,父親就教我賺錢,教我販雞蛋買,教我做生意的能力,這種能力是知識,生存的知識。那時候,父親也曾給我們講過“忠孝仁義信”但是比例總是大不過怎么賺錢和怎么“會過”。
很多農(nóng)民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富裕起來,不少人成了財主。這時候,有些人想起了“富不過三代”的古訓,于是就極力地積攢財富,甚至于不擇手段成為土豪,想讓自己家步入“船破三千釘”的后塵;希望哪一天他家一旦敗落也不會馬上死去,就像秦可卿為后代謀劃的那樣。他們似乎忘記了“子孫若如我,留錢做什么,賢而多財,則損其志;子孫不如我,留錢做什么,愚而多財,益增其過”的古訓。這時候他們積累的是財富,忘記了讓富裕延期的主要因素“勤儉和‘會過’”。
“勤儉和‘會過’”是文化,不僅僅是家庭文化,更是社會文化。
和這些土財主們一起富裕起來的人群很多,他們感覺自己上半輩子受了不少罪,吃過不少苦,就開始用海吃愣喝補償自己,豈不知“三高”在不遠處等著他們。這時候缺少的是正確的飲食文化。
歐洲文化從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到黑格爾尼采,形成了西方文化的軌跡。印度文化從釋迦摩尼到泰戈爾形成了印度文化的脈絡。
東方文明從諸侯間唱《詩》交際到諸子百家,從先秦文化到焚書坑儒,為遠古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,那些烙印直到今日我們還可以感覺到她的鮮明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(shù),掀起了中華民族漢文化的新篇章,也迎來了大漢王朝的繁榮昌盛,讓儒學彪炳史冊,造就了儒家文化在東方文明中的主導地位,形成了漢朝以后華夏民族發(fā)展的主方向。兩千多年來,儒家文化一直主導著我們民族的發(fā)展。
一次家長會,某校長說過,“孩子要有知識,有知識就有美女,有知識就有金錢”。這句話讓我一愣,感覺我們的文化教育真的出了問題。
是的,“知識就是力量”,“科學技術(shù)是生產(chǎn)力”,毋庸置疑,有了知識有了科技人民就會富裕,國家就會富強。那么文化呢?文化不能創(chuàng)造現(xiàn)實的財富,真正搞文化的人沒有幾個可以坐香車住豪宅,但是如果文化出了問題,我們往哪發(fā)展,只創(chuàng)造財富,唯錢獨尊嗎?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子孫連孔孟之道、諸子百家都不知道了,我們還是炎黃子孫嗎?那時我們的目標在哪?在物質(zhì)和金錢?其實物質(zhì)和金錢是最容易得到也最靠不住的東西! 1/2 1 2 下一頁 尾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