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國多地尚在探索“金改”路徑之時,國內首部地方民間融資管理條例即將出臺的消息,愈發(fā)引起關注。
19日,浙江省法學會副會長牛太升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,正在進行的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已經聽取了《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》(下稱《條例》草案)審議結果的報告,不出意外,幾天內就會表決通過。
“溫州目前已經有多家民間借貸服務中介機構,但來登記的民間資本并不多,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法律依據。”長期呼吁為民間借貸立法的溫州中小企業(yè)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對導報記者表示,《條例》草案提出的登記備案制等措施,明確了借貸雙方的權益,將進一步促進民間借貸的發(fā)展。
值得關注的是,《條例》草案中規(guī)范了民間借貸、企業(yè)定向債券融資、定向集合融資三大民間融資渠道,也給山東等已經開始進行相關試點的省市提供了一些借鑒。
“可根據本地情況進行參考,如果推出相關法規(guī),對當地民間融資的陽光化會帶來較大作用。”周德文說。
劃出三大合法渠道
“一個關鍵,是要理清合法的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的邊界,建立民間融資安全港制度,給融資者一個明確的安全標準。”這是日前《條例》草案起草牽頭人、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李有星,接受媒體采訪時對民間融資立法的闡述。
導報記者獲得的《條例》草案也顯示,其主要內容正是劃出了民間融資的合法范圍。如《條例》草案總則第二條明確指出,“本條例所稱的民間融資,是指自然人、非金融機構的企業(yè)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,通過民間借貸、定向債券融資、定向集合資金等方式,進行民間資金融通的活動。”
“以往個人與企業(yè),企業(yè)與企業(yè)之間的資金拆借是非法的,不受法律保護。”周德文表示,這種情況不僅使得民間借貸的積極性不高,也令風險大增。而此次立法不僅明確了相關渠道的合法性,更規(guī)范了借貸中的流程,大幅降低操作環(huán)節(jié)中的風險。
比如,在民間借貸中,《條例》草案要求實行備案登記制,即提出單筆借款金額300萬元以上或累計借款余額1000萬元以上的,借款人需將合同副本報送相關機構備案;同時,單筆借款金額200萬元以上不滿300萬元,或者累計借款余額500萬元以上不滿1000萬元,且涉及的出借人累計30人以上,也應報備。
對于定向債券融資和定向集合資金渠道,《條例》草案在要求企業(yè)法人及時報備的同時,對發(fā)債主體也提出了“融資后資產負債率不高于70%”等要求,對定向集合資金管理人更是提出“募集的資金總額不得超過其凈資產8倍”等要求。
周德文表示,上述登記報備等要求就像男女結婚前的體檢,經過中介機構的檢驗,再加上簽署合同、財產公證等手續(xù),可以將民間融資的風險降至較低水平。
低門檻引活民間資本
值得關注的是,相較于對資金借入方較嚴格的要求,《條例》草案整體對參與民間借貸的資金借出人的限制并不多,僅提出資金來源合法、不得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或吸收他人資金轉貸牟利。
同時,對于定向債券融資和定向集合資金的投資者,《條例》草案給出了“個人30萬元以上,企業(yè)100萬元以上的”門檻。這一標準在當地人士看來,并不算高。
“首先是要放開民間資金的投資渠道,引導大量的民間資本涌入實體經濟,隨后才有配套的風險控制制度。”牛太升說。李有星則表示,浙江此次立法最大的基調,是絕不把民間資本趕出去,要通過民間融資搭建平臺、維護秩序,最終實現個人財產私權自由操作。 1/2 1 2 下一頁 尾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