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9日,記者在淄博高新區(qū)正好申花足球俱樂部,見到了被大家贊譽為“手語小天使”的9歲男孩信奕鳴,其親友們均親切地喚他小名“六六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六六還是個足球愛好者,在綠茵場上奔跑、踢球,是他課余生活的一大樂趣,也正因如此,此次采訪選在了足球俱樂部。
六六自幼就用一雙靈巧的小手與聽障父母“對話”。從牙牙學語時比劃簡單手勢,到如今能熟練翻譯就醫(yī)、購物、家長會等場景中的話語,他已然成為家庭的“專屬紐帶”,用愛為無聲世界與有聲世界搭建起溝通的橋梁。如今,六六在聽障人士圈子里已小有名氣,通過快手、抖音等網(wǎng)絡平臺,很多外地人也認識了他。
六六的父母均為聽障人士,日常溝通依賴手語與文字。在這樣特殊的家庭環(huán)境里,六六學說話的歷程遠比普通孩子艱難得多。通過六六的翻譯,六六母親回憶道:“我的爸媽和我愛人的爸媽都是聾人,六六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,在父母溫柔的話語聲中牙牙學語,他學說話都是靠自己一點點琢磨出來的。”在兒子出生11個月時,夫妻倆便嘗試用手機上的簡單手勢與他互動,輕拍胸口代表“媽媽”,指指嘴巴是“吃飯”,揮揮手說“再見”。
六六母親還表示:“孩子學會的第一個手語是‘洗澡’。別人家孩子學說話,我們家學‘比劃’,但六六從未覺得這是負擔,還說‘爸爸媽媽的手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’。”
六六父親也通過六六的手語翻譯,向記者回憶起孩子的成長點滴:“他從小就能用‘要’‘吃’等手勢表達需求,5歲能比劃完整兒歌。”6歲那年,六六在社區(qū)診所為母親“翻譯”醫(yī)生囑咐,讓母親清晰地“聽”到了外界的聲音。
六六的語言發(fā)展過程并非一帆風順,他比別的孩子開口晚。1歲半時,家人帶孩子去萬象匯,看到了點讀筆,就買了回來。六六用點讀筆自己學著讀,慢慢糾正發(fā)音,逐漸就能說出詞語和整句句子。上幼兒園后,通過與老師和小朋友的相處、溝通,六六說話越來越好。
在生活中,六六承擔著家庭翻譯的重要責任,是父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幫手。六六母親分享了許多事例:和六六出去買東西時,自己可以不用和服務員用筆寫或者手機打字,六六會幫忙翻譯;去醫(yī)院看病,六六也會進行翻譯;打電話時,母親讓六六幫忙接,然后告訴她電話里的內(nèi)容;家長會上,他一邊聽老師講話,一邊用手語向父母轉述“六六數(shù)學進步很大”;踢完足球后,六六會第一時間跑到父母身邊,認真地用手語給他們講述球場上發(fā)生的趣事。
六六的“業(yè)務范圍”不局限于家庭,還延伸到了社區(qū)里,他經(jīng)常陪聽障老人買菜、聊天,被大家親切地稱為“暖心小太陽”。
盡管承擔著翻譯的責任,六六的童年依然充滿歡笑。父母用圖文繪本帶他認識世界,家里貼滿了手語學習卡片。六六對記者說:“有一次我比劃‘蝴蝶’,爸爸媽媽卻猜成‘小鳥’,我們笑成一團。”
當被問及“學習手語是否覺得辛苦”時,六六搖頭說:“爸爸媽媽聽不見,但他們的眼睛會‘說話’。我翻譯時,他們笑得很開心,我就開心。”他還告訴記者,自己正在教姥爺姥姥用手機打字,“這樣他們也能和爸爸媽媽‘聊天’啦!”六六用他的善良和愛,在無聲世界與有聲世界之間架起了愛的橋梁。
六六的案例打破了“健聽兒童學手語會延遲語言發(fā)展”這一誤區(qū)。“兒童大腦具有多模態(tài)學習能力,手語與口語同步發(fā)展可增強認知靈活性。六六的翻譯能力,本質是愛與觀察力的結晶。”淄博市殘聯(lián)康復部主任王寶平說。
(全媒體記者劉永剛) |